气氛炉抽真空的几种方式气氛炉抽真空的几种方式各有千秋,选择何种方式往往取决于具体的工艺需求、设备条件以及成本考量。
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采用机械泵抽真空。机械泵通过其内部的机械结构,不断将炉内的气体抽出,直至达到所需的真空度。这种方式操作简便,成本相对较低,适用于大多数普通气氛炉的抽真空需求。然而,机械泵的抽真空速度可能受限于其设计原理和泵的极限真空度,对于真空度的要求可能力不从心。
另一种高效的方式是使用分子泵抽真空。分子泵通过高速旋转的转子,将气体分子撞击并抛出炉外,其抽真空速度极快,且能达到的真空度。但分子泵的成本较高,且需要配备前级泵以排除大气压至低真空范围的气体,因此更适合对真空度有要求的场合。
除此之外,扩散泵也是一种常用的抽真空方式。它利用油蒸汽在泵体内形成的高真空环境,通过扩散作用将炉内的气体分子排出。扩散泵适用于需要中等到高真空度的场合,其成本适中,但需要定期更换泵油以保持其性能。
随着科技的进步,还有一些新型的抽真空技术正在不断涌现,如低温泵、离子泵等。这些新技术在抽真空效率、极限真空度以及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,但相应地,其成本和技术难度也较高。
气氛炉抽真空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,这些方式各有特点,适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真空度要求:
活塞式真空泵抽真空
工作原理:利用活塞在气缸内的往复运动,改变气缸的容积,从而实现吸气和排气过程。当活塞向外运动时,气缸容积增大,腔内压力降低,气体从被抽容器通过吸气阀进入气缸;当活塞向内运动时,气缸容积减小,气体被压缩,压力升高,通过排气阀排出气缸,如此循环达到抽真空的目的。
特点:结构相对简单,制造和维护成本较低,适用于对真空度要求不特别高的场合,可获得的极限真空度一般在 10? - 10?Pa 左右。但抽气速度相对较慢,且在较高真空度下,由于气体稀薄,抽气效率会显著降低。
旋片式真空泵抽真空
工作原理:主要由定子、转子、旋片等部件组成。转子偏心地安装在定子腔内,转子槽内装有旋片,当转子旋转时,旋片在离心力和弹簧力的作用下紧贴定子内壁滑动。转子每转一周,完成一次吸气、压缩和排气过程。随着转子的连续转动,不断地将气体从被抽容器中抽出并排出泵外,从而使容器内的压力逐渐降低,达到抽真空的目的。
特点:具有体积小、重量轻、抽气速率快、噪音低等优点,能在较宽的压力范围内有较高的抽气速率,极限真空度一般可达 10?? - 10??Pa,适用于对真空度要求较高的气氛炉。不过,它对被抽气体中的灰尘和水汽比较敏感,需要配备相应的过滤和干燥装置。
罗茨真空泵抽真空
工作原理:罗茨真空泵的泵腔内有两个 “8" 字形的转子,它们相互啮合但不接触,由同步齿轮带动做反向等速旋转。在旋转过程中,转子与泵壳之间形成封闭空间,气体从进气口进入这些封闭空间,随着转子的转动,封闭空间内的气体被输送到排气口排出,从而实现抽气过程。由于罗茨真空泵的抽气过程主要是靠转子的旋转来推动气体,而不是靠压缩气体来排气,所以它在较低压力下仍能保持较高的抽气速率。
特点:最大的特点是在高真空区域有很高的抽气速率,能大大缩短抽真空的时间,通常与旋片式真空泵等前级泵配合使用,组成机组,可获得 10?? - 10??Pa 甚至更高的真空度,适用于需要快速获得高真空度的气氛炉,但罗茨真空泵不能单独从大气压下开始抽气,必须有前级泵配合。
扩散泵抽真空
工作原理:以低压、高速运动的油或汞蒸汽流作为工作介质,当被抽气体分子扩散到蒸汽流中时,会被蒸汽流携带到泵的出口,然后由前级泵抽走。在扩散泵内,蒸汽从喷口高速喷出,在泵壁附近形成低压区域,被抽气体分子由于压力差而向低压区域扩散,并被蒸汽流带向泵的下部,通过排气口排出泵外。
特点:可以获得的真空度,通常能达到 10?? - 10??Pa 甚至更低,适用于对真空度要求的气氛炉,如用于半导体制造、真空镀膜等领域的气氛炉。但扩散泵需要有前级泵来维持其前级压力,且工作时需要加热油或汞等工作介质,启动时间较长,对工作环境和操作要求较高。
分子泵抽真空
工作原理:利用高速旋转的转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碰撞和动量传递来抽气。转子上有许多倾斜的叶片,当转子高速旋转时,气体分子与叶片发生碰撞,被叶片带着向排气口方向运动,从而实现抽气。分子泵在高真空下,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较大,分子与叶片的碰撞概率增加,抽气。
特点:抽气速度快,能在短时间内达到高真空度,极限真空度可达到 10?? - 10??Pa,且对清洁的气体有很好的抽气效果,适用于对真空度和清洁度要求的气氛炉,如在一些科研实验和精密仪器制造中的气氛炉。不过,分子泵价格较高,对使用环境和操作要求严格,且不能抽除高沸点的蒸汽和含颗粒的气体。
综上所述,气氛炉的抽真空方式多种多样,选择时应综合考虑工艺需求、设备条件以及成本等因素,以达到最佳的抽真空效果。